助听器选配的误区还有很多,如果您在验配和使用助听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或投稿。耳朵树将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总结,一方面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一方面分享一些案例给需要的人,让大家少走弯路。
今天,我们发布第一篇资深的助听器从业人员郭宇女士的投稿。
作者简介:
郭宇,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听器验配师和厂商的工作经历,使她耳闻目睹了诸多听障患者的心酸验配史。
因为学的是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后来又从事听力行业,这10多年来我接触了非常多的听障患者。为他们在康复路上做出的不断努力感慨的同时,我发现他们的经历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下面就以我接触到的例子,给大家分享在选购助听器时常见的3个误区。希望帮助大家在选购时少走弯路,尽早地选配到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误区一
耽误最佳选配时间 + 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听力损失
李阿姨50岁时发现自己常耳鸣,并且有一小部分声音听不清楚。那时她想,也许是疲劳引起的,休息休息过几天就好了……可是过了几年,李阿姨感觉越来越听不清,家人和她说话不得不靠喊。这时她才认识到自己听损的严重性。可是李阿姨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或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机构咨询,认为她的耳朵靠自己吃吃药、打打针就能好起来。于是街头“一针治耳聋”的小广告便成为了李阿姨的关注点。还有治耳聋的奇奇怪怪的偏方,李阿姨都试了一遍。结果可想而知,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直到后来医院正式告诉李阿姨她患的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只能配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时,她才开始考虑选配助听器。
在助听器验配中心,尽管李阿姨很喜欢深耳道式的隐形助听器,但因为她高频听力损失太严重,只能使用外挂式的耳背机。倘若是她50来岁刚发现听损时就来验配助听器,那时她的情况还不太严重,就可以有更多的助听器型号选择了,而且这几年听力也不至于继续下降到这么严重。所以,越早发现听损,越早干预越好。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到专业的机构咨询很有必要。
误区二
选配助听器只以价格高低为导向
人们买东西都习惯讲价,这个可以理解。总体来说选择助听器要在满足听力需要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最优性价比。但最优性价比,并不意味着便宜价格买下来的助听器是占了便宜。
这里分享一位王大爷的案例。王大爷耳朵不好,为了选款满意的助听器已经去过了好几家验配中心,经过“价”比三家,王大爷在其中一家验配店(这里我们先简称A店吧)验配了一台。当然,其主要原因是这家店面给的价格最低。用了不到半年,王大爷在去其他城市的女儿家串门时,助听器坏了,想想这机器是两年保修的,所以给A店打电话咨询。A店表示可以将此故障机直接邮寄至助听器厂家进行售后维修。于是王大爷按着A店的指示邮了机器,几天后无回复,就催着女儿给厂家去电话问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厂家表示“这次故障与上次故障一样”,有可能是人为使用不当造成的。这下王大爷明白了,本以为自己占了很大便宜,殊不知竟然是旧的……所以这里提醒大家在选配助听器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机器的外表及售后服务保修卡的填写情况。
误区三
忽略助听器售后服务成本(调机)
这里说一位黑龙江听障孩子妈妈的故事。杜妈妈的孩子是一岁时查出了听力不好。她抱定了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治病的决心,带着孩子四处寻医问药好几年,希望可以治好孩子。最终多家医院提出同样的诊断结果后,杜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耳朵确实是无法治疗了。于是在A城求医结束后,她就为孩子在此地验配了一对助听器随后返回了黑龙江老家。但孩子回家一段时间后,觉得听得不太清楚。杜妈妈意识到得找个地方帮助重调一下助听器的内部参数,于是找了黑龙江的好几家验配中心。但这些助听器店面都只为自己店面验配出去的助听器提供免费的售后调机服务,对于杜妈妈在其他地方带回来的一对助听器他们都表示很难接受。经过多次协商,杜妈妈表示愿意每次调机时付给店面一笔调机费,店面才勉强接手了这对助听器。但是读取助听器时才发现,A城的那家验配中心为了保护初始验配内容竟然下了加密保护…思前想后,杜妈妈只好带着孩子再一次踏上去A城的火车(A城离黑龙江很远)。
所以建议大家在选购助听器时,考虑一下售后的调机方便,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商品。随着患者听力损失的变化,助听器需要不定期地进行调机和保养。
另外,目前几家品牌较大的助听器生产厂家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全国经销商和服务商的网络。这里提示大家一点:请关注你选择机构的验配师专业度。其实验配助听器有点儿像炒菜,虽说同样的食材(都是同一款助听器),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截然不同,大厨炒出来的菜味道就是要好一些。一个专业的验配师可以把助听器验配得更细致、更合适。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更多的听损人士正确认识助听器选配的途径和方法,早日回归有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