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张莉老师在中聋高级家长培训班实训课上从听障家庭随访中抽取的几个常遇到的典型问题,供大家一起讨论对策。一起来看看出了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什么沟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吧~
一、明明总是在大人说完话后问“你说啥”或“你说什么”?有时让大人也觉得有点烦,如何帮助明明呢?
首先有一点很欣慰的是,明明“请求重复”的技能掌握得很熟练呀。
不过,总是请求重复,就算你有耐心,也难免对别人造成困扰,要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先通过观察、询问和倾听搞清楚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确实听不清?还是没有注意听?还是只是漏听部分信息但不会“证实部分信息”?
1、确实听不清的话,一方面要及时检查他的设备情况(是否没电、出现故障或者佩戴不合适),如果没有,听力是否有下降?如果是,尽快解决设备问题或者向听力师求助。另外一方面,是不是环境噪音太大,或者大人说的话对他来说语速太快、声音太小、信息量太大,有太多生词?针对不同的原因,大人可以针对情况改善自己的语言输入让孩子更好接受,或者加强孩子在噪音环境下的聆听练习。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孩子用更丰富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请求重复”,比如除了“你说啥?”或“你说什么?”还可以说:“我没听清楚,你可以大声一点吗?”“可以慢点再说一次吗?”等等,让对方知道孩子在认真听并且重复时应该如何改进;
2、有些孩子在学会“请求重复”后可能会有时不认真听人讲话(反正没听到还可以再问)或出于“好玩”不断请人重复。如果发现是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和孩子说清楚或者用一些小事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会给别人造成困扰,有的事情没认真听自己会吃亏),帮助孩子强化聆听的好习惯;
3、即使孩子听力补偿很到位甚至听力很好的人也会有听不清的时候,但往往我们并不是一整句话都没听清楚,而只是漏听或没听清某个关键词。对于这种情况,练习对没听清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证实的技能更重要。比如老师留作业“第56页的第2、4、5、7题。”如果没有听全,可以问:“您刚才说56页的第2、4、还有第几题?”而不是问“刚才说啥?”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聆听习惯、噪音下聆听、证实部分信息等技巧都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示范和生活中的情境进行练习,尽量避免枯燥的说教,比如,轮流扮演老师和学生就是个有效又好玩的办法。
二、幼儿园放学时,小宝哭着从教室出来说某个孩子不给他分立体小贴画,该如何引导小宝?
这个问题让很多家长头痛,有的家长说:“给他讲道理。”“找那个小孩理论去。”“不给就不给吧,我们自己买。”你会怎么办呢?听听大家集体的智慧吧~
1、首先,第一件事是安抚情绪比较重要,哇哇哭的宝宝深陷在伤心的情绪中,基本听不进你讲的任何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关注和安慰,可以帮助他较快平复下来。比如:“宝宝哭了,没有小贴画,很伤心,是吗?妈妈抱抱,我们不哭了一起想办法好吗?”或者用他更感兴趣的事情或东西暂时转移他的注意力;
2、情绪稳定一些后,可以和他聊聊弄清楚事情的由来:“是每个孩子都有小贴画吗?你觉得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给你呢?是不是不够了?你有和他说过也想要这个小贴画吗?有没有不礼貌和小朋友抢,他不高兴了所以没给你?是不是他太喜欢了舍不得和别人分享呢?”(不要像连珠炮一样问,要以倾听为主。);
3、搞清楚问题的原因后,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引导和启发,帮助他想办法开解或解决。比如,示范或引导他以适宜的方式引起别人注意,主动与他人互动;练习请求别人同意的策略;如果小朋友真的是自己很喜欢,不舍得分享,可不可以等一等、轮流玩,或者一起玩,要不试试用手里的什么玩具和他交换等;
4、有的时候确实经过了各种努力还是无法达到目的,我们也要找合适的机会教他学会放弃。比如抓住生活中的机会教他换位思考:“这个玩具是你最最喜欢的,你是不是也会舍不得送给别人,其他小朋友也是一样。”当然,还要多练习分享,小朋友们总是更喜欢爱分享的孩子,主动和别人分享,别人才更有可能和你分享。
三、琪琪已经上小学了,回家后很苦恼地向妈妈倾诉,同学对他的人工耳蜗很好奇,老动他的耳蜗头件,并问“这个放在这里你能听见吗?放在那儿呢,是不是听不见了?”
1、首先摆正心态,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真的只是好奇,并没有别的看法。家长可以专门提前和老师、家长、同学沟通,向他们普及人工耳蜗的知识(不用太强调它的贵)和重要性,请大家一起爱护;
2、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个设备对他很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护,并且教孩子如何与其他同学就此问题沟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抗议。比如:“这是人工耳蜗,帮我听声音的,不可以随便碰的,不然我听不到声音就没办法上课也没办法和你们玩了”;
3、还可以在请要好的同学到家里玩时,孩子和家长一起细细给同学讲解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学校也可以给孩子帮帮腔;
4、另外,上小学后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助听设备,增强他的责任心,也尽量减轻别人的负担。
四、有同学的妈妈反映”平时在校园或小区里遇见菡菡时,她都彬彬有礼,会问好。可每次打电话来询问和确认家庭作业时,却很少使用礼貌用语,该如何协助菡菡?
需要通过观察和倾听判断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通常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打电话的经验不足,不熟悉打电话的礼貌用语,可以通过玩“打电话”的游戏多加练习;
2、听电话的能力还不够,辨识不出对方的音色不知该怎么称呼,不招呼直接说事儿会容易被人觉得没礼貌(这种情况听力正常的人中也很常见啊)。可以帮孩子多练习听录音带和电话,尤其是对人声的识别。如果实在困难也可以用些技巧回避称呼问题,比如说:“你好,我是XX的同学菡菡,麻烦您叫她听电话好吗?”虽然没叫叔叔阿姨,也不至于觉得失礼;
3、孩子比较内向,“害怕”打电话,打的时候会因为紧张忘了用礼貌用语。这种情况可以先从打电话游戏以及和熟悉的人多打电话练起,慢慢过渡到不太熟的人。表现好的时候记得多鼓励给孩子增强信心。
五、小优妈妈和小优爸爸在聊即将到来的假期要去哪里玩,怎么去的问题,小优喊了好几声:“妈妈,我要喝酸奶,你帮我打开!”后来小优不耐烦了,很生气地拉扯爸爸妈妈,并且用手去捂妈妈的嘴,不让妈妈和爸爸说话,有时遇到类似的情境,她没办法插话,没人理睬她时,她就会发脾气。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会两件事:一是等待、二是以适宜的方式提出请求或加入别人的谈话。
其实具体到这个案例里家长也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妈妈可以在小优喊第一声时及时回应甚至邀请她也参与到谈话中来:“我和爸爸在谈事情,小优等5分钟好吗?”“我和爸爸在谈假期出去玩的事,你想去哪里呢?”(或者一边说一边帮她把酸奶打开,也不碍事)这就避免了因为没办法插话或没人理睬她而发脾气的问题。
不过,孩子以后在外仍然会遇到需要打断别人对话或者想要加入对话的情况,这属于高级沟通技巧,需要家长帮助多做示范和练习。比如接她放学时遇到她的老师和一个家长在说话,你可以去站在一边,向她演示你是如何应对这样的事情。比如耐心等他们说完再找老师说话,或者有急事且需要说的话很短可以在等待的时候有一些眼神交流,在他们谈话告一段落的时候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或者遇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加入他们两人的对话。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需要帮助孩子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满。用力拉扯和用手捂妈妈的嘴巴等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比如“你们一直不理我,我有些不开心。”“妈妈你可以先帮我个忙再继续聊吗?只要不到一分钟……”
六、轩轩与另外一个小朋友一起在社区商店门口玩,那个孩子看着商店门口的“营业时间”问她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啊?”可是轩轩看过了却并不提问,其实他一样也不知道。他几乎很少主动询问,怎样才能让轩轩主动提问?
大多数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搞得头大,但好奇心很珍贵,需要我们好好保护。
不爱问问题的孩子,有可能是他不知道怎样去问,可以加强问句的练习,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可能是他没注意到,可以就他感兴趣的事物多做引导,用自言自语、平行谈话等方式启发他和你一起思考。
还有可能是提问后没有被很好地回应,长此以往索性就不问了。请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如果你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恰好可以向孩子示范如何一起去解决一个未知的疑问。